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

  • 乡村民宿主客互动对游客口碑推荐意愿的影响——以四川省成都市明月村为例

    程倩戈;郭凌;

    乡村民宿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业态,主客互动是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主客互动、体验价值与口碑推荐意愿的关系模型,以明月村为案例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296份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客互动的服务互动维度显著正向影响口碑推荐意愿;主客互动的3个维度均显著提升体验价值;体验价值不仅直接促进口碑推荐意愿,而且在主客互动与口碑推荐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最后,从营造互动空间、创新服务流程、挖掘地方文化等方面提出建议。

    2025年05期 v.41;No.21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非遗“兔儿爷”的文化渊源、传承现状、产品设计问题与创新路径

    栗淑娟;张善庆;

    非遗“兔儿爷”作为老北京的传统泥塑手工艺,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祈福寓意。在“兔儿爷”产品制作中,如何使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是产品设计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系统梳理“兔儿爷”的历史演变脉络与独特的制作技艺,积极探讨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巧妙地引入“兔儿爷”产品的设计中,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运用案例分析,阐述在材料选择、形象设计、设计理念、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尝试,提升“兔儿爷”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所起的积极作用。

    2025年05期 v.41;No.219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化策略——以J省X市马洪老酒酿造技艺为例

    胡建华;胡奕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华夏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文明结晶,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如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来盘活乡村,促使乡村产业振兴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以J省X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洪老酒酿造技艺为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构建起“价值保护—价值挖掘—价值变现”的分析框架对马洪老酒酿造技艺的产业化发展进行探析,并提出马洪老酒酿造技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化策略,希冀为较低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些许启示。

    2025年05期 v.41;No.219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管理文化与实践研究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点—线—面”发展模式研究

    徐倞堃;李树良;何柳;曹珊珊;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刺激内需与提振消费方面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然而我国各城市在此领域的建设成就与国际顶尖消费中心城市相较,仍存在明显差距。为加速推进我国城市向国际消费中心的转型步伐,首先系统梳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相关研究及其核心特征,进而深入剖析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宝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商业升级、产业协同、消费辐射”的点—线—面三级递进发展模式。最后,结合我国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针对当前建设现状与发展模式,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1;No.219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新闻传播研究

  • 抖音短视频对工业城市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影响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李佩芸;于海涛;李茜茜;

    抖音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营销宣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旅游热潮不断,其旅游短视频在抖音上广泛传播后被贴上网红旅游城市标签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基于5W传播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借助SOR理论模型分析抖音短视频对旅游营销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抖音短视频对旅游决策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厘清工业城市如何借助抖音短视频塑造城市形象影响游客决策、增强营销效果,为旅游目的地如何借助短视频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提出建议。研究发现:抖音上柳州旅游短视频的信息性与专业性对用户感知价值和旅游决策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用户感知价值在短视频的信息性、互动性、专业性与用户旅游决策及行为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期望研究结果能丰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理论。

    2025年05期 v.41;No.219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困境与策略——以梁平木版年画为例

    袁峰;李诗意;

    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平木版年画出现了传播进程缓慢、关注认可度较低、传播空间容纳小、传播方式老旧、影响力较弱等普遍性传播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加速了文化的横向与纵向传播,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其在后续的发展传扬中陷入一定的传播困境。新媒体所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能更清楚地窥见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进而给文化的后续发展提供新策略,更加突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个性化,使媒体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与文化相结合,最终促进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219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王敏;孟超;

    以中国知网1979—2023年的720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简称早期传播)研究论文为数据基础,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和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展示“早期传播”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研究趋势等,建构改革开放以来早期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40余年来,我国学界围绕早期传播这一主题开展了持久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需要以全过程的整体性视角贯通早期传播史的研究和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丰富深化早期传播研究,以全面、客观地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本来面目。

    2025年05期 v.41;No.219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学术期刊精品栏目建设的实践与经验——以《华东经济管理》为例

    陶继华;

    栏目设置是期刊办刊理念、宗旨、定位的具体体现,直观反映了期刊对领域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现实问题的敏锐度和把握度。栏目建设已成为期刊选题策划、内容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术期刊“专、精、特、新”创新发展的策略之选。文章以《华东经济管理》为例,详细介绍其通过保留经典栏目、打造特色栏目、规划热点栏目等方式,以学术研讨会、栏目主持人荐稿人项目、专栏客座编辑机制、专栏学者培育计划为抓手,着力提升稿源质量、建立学术共同体、塑造栏目品牌、探索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与经验,以期为学术期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化出版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2025年05期 v.41;No.219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教育文化与评论研究

  • 论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的伦理失范风险及其治理路径

    朱正余;陈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引发了诸如数据安全与隐私、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人机交互与情感缺失、责任归属与监管缺失等伦理失范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威胁着老年群体的个人权益,也影响着老年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为有效应对这些伦理风险,应从加强数据监管以保护老年人隐私与安全、弥合数字鸿沟以促进老年教育公平、注重人机交互以促进情感连接、明确责任归属以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加强治理,为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老年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公平、优质的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219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文化与评论研究_乡村教育研究专题

  • 我国乡村教师流失治理的内卷化困境——以鄂中南W县为例

    向华萍;

    乡村教师持续流失是制约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因素。我国乡村教师流失治理体现为低效益的内卷化状态,尽管党和国家出台了诸多治理政策,但是随着政府经费负担的加重和乡村学校的艰难配合,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教师流失依然严重。单一制下科层政府的行动逻辑、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当以及治理措施中的激励不相容等问题是造成乡村教师流失治理陷入内卷的重要原因。为破解治理内卷化困局、促进乡村教师安居乐教,必须由省级政府统筹确定义务教育教师基本薪资水平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力度,并构建激励相容的乡村教师支持体系。

    2025年05期 v.41;No.219 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CiteSpace的乡村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胡兰;

    乡村教育涉及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关于其研究持续增长,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提炼。因此,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系统检索到从1985年至2023年7月26日期间以“乡村教育”为主题的1 411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数量、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合作、作者贡献及关键词聚类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的发文总量最多(435篇),排名靠前的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约各占一半。发文量前10的机构中,8个都是大学。乡村教育的相关研究热点包括学生、教师、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等。其中,教育改革是近十年新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包括信息技术、乡村教育、质量等。文献可视化分析可直观地揭示乡村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1;No.219 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青年学者论坛

  • 中国科幻文学外译机制探析——以《北京折叠》为例

    杨帆;高芬;

    中国科幻文学外译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分支,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学路径的中国科幻外译研究将其视为复杂的社会活动,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语境中考察。借助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通过分析《北京折叠》相关场域,译者惯习,作者、赞助人、译者等人类行动者和出版机构等非人类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尝试性地提出了“资本定译材—资本、惯习定译者—资本定出版机构”的中国科幻文学外译机制,为后续中国科幻文学海外译介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1;No.219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向可能世界进发:论堂吉诃德的骑士幻想

    王恒;

    《堂吉诃德》以虚构想象来倒错、颠覆真实世界的故事,体现出将虚构世界视作真实世界的本体论迷思,而可能世界理论为其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路径。首先,堂吉诃德的幻想源自虚构叙述投射的图景,其追溯的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想象。其次,堂吉诃德的骑士漫游在实质上是对真实世界展开虚构性的替换行动,以符号来标注、遮蔽被命名者的在场,从而实现可能世界图景的再中心化。最后,堂吉诃德对于虚构、非理性的兴趣,致使其对真实世界、理性秩序构成暴力侵害。最终的决斗事件作为对骑士故事的戏仿,取消了堂吉诃德虚构身份的合法性,这宣告其虚构化实践的失败,可能世界的本体论迷思最终瓦解。

    2025年05期 v.41;No.21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