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欣荣;吕苗苗;邓娟;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其保护利用对于赓续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物质载体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阐述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必然性。研究主要结论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赓续农耕文明的价值意蕴在于有利于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与独特性;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以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4个方面。研究价值在于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实践路径,通过认知、践行、技术、制度等4个层面为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41;No.217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胡传东;张倩;黄亚妍;
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用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指导乡村振兴。研究认为,我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生态、生产和生活过度城市化与非地方化等矛盾问题;应在“三生”美学维度下恢复山水田园原环境、增添农旅融合新业态和打造主客交互新场景,以凸显农村生态美、塑造农业生产美和体验农民生活美;提出以旅游美学为导向的5条振兴路径,即农文旅产业融合一体化、环境条件柔性城市化、景观风貌山水田园化、生活场景软性艺术化和生产活动舞台仪式化。以反思—机理—路径的逻辑系统地梳理乡村振兴的美学看法、做法和办法,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有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41;No.217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翔;李建军;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探究传统村落保护政策演进过程有助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政策、促进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基于“城乡发展政策—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的二元政策分析框架,从阶段、特征和动力分析传统村落保护政策演进过程。研究表明: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的产生、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变革紧密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呈现出依附式、名录制和多元化的政策特征,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的演进动力源自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对传统村落多元价值和多功能性的认识与重构,促进形成多元化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是传统村落保护政策演进的未来方向。
2025年03期 v.41;No.217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